记者 程毓
近日,国家艺术基金2025 年度资助项目名单正式公布。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裴磊申报的雕塑作品《传承与荣耀》,成功入选美术个人创作项目。
“这是我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。”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敏介绍。
国家艺术基金,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并称为“国家三大基金”,是我国艺术领域级别最高的基金,被誉为国内艺术界至高无上的荣誉。
在本次入选项目中,美术个人创作项目92项,包括中国画、版画、雕塑、书法等8个类别。入选的雕塑作品仅10件,裴磊的《传承与荣耀》便是其中之一。
冲击国家艺术基金
在裴磊的工作室里,记者见到《传承与荣耀》的小样——长1.4米,高0.6米。长方形的底座上,屈原等9位历史名人或站立、或端坐、或侧躺;有的沉思,有的眺望,有的抚琴……姿态各异,神情生动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时空之门,让人瞬间沉浸其中。
这件作品,裴磊倾注了 5 年心血,历经 3 次冲击,才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。谈及创作过程,他说:“创作的技法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作品蕴含的文化思想和社会意义。”
2007年,裴磊硕士毕业后来到我校任职。在教学之余,他坚持艺术创作,做过城市、公园、商业等景观,还为博物馆、纪念馆设计制作雕塑。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、湖北美术馆多次参加联展。
5年前,他萌发冲击国家艺术基金的想法。选择什么题材呢?
本科时,他跟着老师做过很多历史题材雕塑。曾为中山舰博物馆创作题为“奔赴前线”的球彩体育直播app_线上赛事投注~会战主题雕塑。当时,他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,以全民抗日的感人故事为背景,创作的雕塑栩栩如生,让人如临其境。当老师后,他在课堂上一边展示这组作品,一边讲述军民浴血奋战、保家卫国的故事,学生们感动得当场落泪。
这让裴磊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之后创作了一批作品,如《峥嵘岁月》——一名老兵坐在石头上,默默地怀念逝去的战友;《山河无恙》——四名红军战士的全身塑像,表达对和平安宁的美好向往。
作为湖北人,裴磊想创作表现荆楚文化的作品。他认为:“人物,是最具表现力且最能打动人的。”于是,他以“荆楚历史人物”雕塑为题,向国家艺术基金发起冲击。
精心打磨雕塑作品
在家里的书柜上,有多年前读过的唐诗宋词书籍,他拿出来认真研读。周末,他到书店,买来多本人物传记,细细揣摩。“原来都读过,但是从文学的角度。现在再读,是从艺术的角度。”
他选择爱国诗人屈原作为最主要的人物,然后从魏晋诗人、唐宋八大家中挑选代表人物,准备创作9个人物。“9,在中国文化里寓意长久、永恒,象征极限、极致。”他解释说。
先在稿纸上绘制人物草图。由于不同时代的人物服装、头饰和精神面貌各不相同,他决定采用不同的雕塑手法来表现。先秦行吟是久远的年代,人物形象浪漫;两汉雄风、魏晋风骨,人物形象洒脱;唐宋是盛世辉煌时期,人物形象风流……
接着制作泥塑。他将屈原塑得最高,如同山峰,象征中国的脊梁。其他人物有主有次,有高有低,错落分布。整个雕塑呈三角形,构图稳定,人物贯穿先秦、魏晋、唐宋等多个朝代。
在申报书中,他写道,在先秦至民国、新民主革命至新中国成立,新中国建设至今,荆楚大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历史事件,这组人物雕塑旨在展示荆楚文化。
然而,首次冲击,石沉大海。他没有气馁,再次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。
工作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。他看着屈原的雕塑,脑海里回响《离骚》中的名句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屈原怀着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,即使前路漫长且艰难,依然坚定不移地探索和追寻。
“屈原等名人,历史上没有真实的画像。他们的形象都是后人根据文献记录和文学作品,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的。”裴磊问自己,屈原在我心里,应该是怎样的?
为了深入理解屈原,他约上几位好友,专程前往湖北秭归的屈原纪念馆。一整面墙上,刻着屈原的诗词,他一字一句地研读,和好友交流讨论。屈原的数百件展品,他一件一件地观看,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。
回到工作室,泥巴在他手里,仿佛注入了灵魂。“他的身形是消瘦的,目光是深邃的,他的头望向远方,手持佩剑……”裴磊与泥、泥与屈原,反复交融,成功塑造出一个忧国忧民、富有文人风骨的悲情诗人形象。
他沉浸在与历史对话、与人物交流的世界里,有时持续创作几个小时。
他采用虚化面部的手法,如同中国画的留白艺术,给观者留下遐想的空间;在衣服上添加褶皱,表现历史的沧桑感;拉长人物的形态,赋予夸张的艺术感……作品在他的手中不断变化。“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。”裴磊说。
第二次申请,依然落选。
两次冲击失利,他不禁反思,参评者都是高手,在技法上大都旗鼓相当。如何打动评委呢?他仔细研究每届入选作品,发现题材涵盖农村、战争、科技、航天等,这些作品都聚焦时代主题。
“一切有价值、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,都应该反映现实,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、回应现实课题。”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。
《传承与荣耀》打动评委
裴磊意识到:“不能只停留在历史的传承,还应该映射到现在,要在雕塑作品表达的思想深度上下工夫。”于是,《传承与荣耀》成为他第三次冲击国家艺术基金的题目。
传承什么?荣耀什么?
他阅读了大量的荆楚文化书籍和文献,提炼出5种“荆楚精神”,即艰苦创业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,锐意进取、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,融会南北、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,崇尚武装、热爱自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,追求和谐、为政以德、重在承诺的守信精神。
如何将荆楚精神体现在作品里呢?之前的荆楚历史人物群雕,很好地展现了传承精神。那么如何展现荣耀?他想到,用共和国的功臣,比如李四光、袁隆平等人物,再做一组群雕。
2024年暑假,他常常一个人在工作室里,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。有一天,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看到他,左手捏着泥团,右手做着雕塑,衣服被汗水湿透。当时,室内温度高达40度。一问才知,停电了,他担心泥巴干了,不敢开电扇。
第三次申报,他的作品在省级评选中脱颖而出,随后参加全国的评选。线上评审结束后,按照评委会的要求,裴磊将作品寄到北京参加线下评审。他订制了木箱,小心翼翼地把作品放入其中,寄到评委会,忐忑不安地等待评审结果。
几天后,朋友的电话打来:“你中啦!”得知入选的喜讯,裴磊激动不已。
管家庆评价说,《传承与荣耀》用两组人物雕塑将历史和现代“串联”起来,生动展现了荆楚精神的内涵,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,而且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,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雕塑已经成为裴磊灵魂的一部分。走进他的工作室,门口放着一个大箱子做的“泥池”,里面装着半米深的湿泥巴,上面插着一把铲子。
“随时有想法,铲上一把泥,就投入其中。”他用左手抓起一团泥,在温热的手心里反复揉捏。泥在他的手里,变得越来越细腻。他用右手把泥拉长,再捏压几下,一个慈祥的半身老者雕塑有了雏形。他说:“捏着泥巴,就很快乐。”
工作室的中间,有一个大工作桌,上面摆放着正在创作的6件人物小样。“在我心里,这些泥塑都是有思想的朋友。”裴磊指着他们说。左边靠墙是一个展示柜,从上到下摆放着他创作的雕塑作品。其中,有他的导师的导师《王福臻先生》雕塑。
这是他去年应邀参加“我塑我师”活动创作的作品。在创作过程中,他常常陷入沉思,老艺术家们对艺术刻苦钻研、执着追求,常常废寝忘食地创作,这不仅源于他们对艺术的热爱,更源于他们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、对生活的热爱。裴磊对人物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谈及未来,裴磊说,想办个人作品展。“希望我的雕塑作品能够成为跨越时空、跨越文化的语言,讲述中国故事,展现中国文化,传递中国精神。”他说,只要坚持不懈,用心创作,作品一定能够打动更多人的心。
【关闭】
地址:湖北省球彩体育直播app_线上赛事投注~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邮编:430081 鄂ICP备0500334-1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687号
Copyright 2023 ? 球彩体育直播app_线上赛事投注~科技大学 球彩体育直播app_线上赛事投注~ 地址:湖北省球彩体育直播app_线上赛事投注~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邮编:430081鄂ICP备0500334-1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687号